人社畢業學生的形跡與動態
咖啡師
早晨一杯咖啡,不論是自己沖泡或到連鎖店購買,由咖啡因提振精神並開始忙碌的一天已經是許多國人的日常習慣了。隨著經濟成長及飲食習慣西化,加上各種國際和本土品牌咖啡館林立,咖啡已不再是一種奢侈,成為大眾飲食文化的一環,而台灣人的咖啡消費需求也在不斷增加。根據國際咖啡組織(ICO)和美國農業部(USDA)的數據,2020年台灣咖啡市場產值成長了20%,達27.6億美元(約新台幣850億元),台灣人每年消費約28.5億杯咖啡,市場規模已達850億元。咖啡豆進口量在2021年達到4萬086公噸,較2011年翻倍成長,而國內自產咖啡豆的年產量約700到1100公噸,遠不足以滿足需求,大部分仍需仰賴進口。台灣的咖啡文化起源於1993年日系咖啡店進駐,隨著價格平價的35元咖啡風潮,台灣正式進入了新咖啡時代。1997年開始,義式咖啡店逐漸取代傳統日式連鎖咖啡店,成為市場主流,帶動了咖啡店型態的轉變。從個人經營的小型咖啡館到強調空間氛圍的複合式咖啡館,咖啡逐漸成為台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學長的工作並不僅限於為客人沖泡咖啡,而是包含烘豆、品管、包裝和業務的一人工作室。從原料、製作到銷售都由自己操辦,對於咖啡產業有較全面的理解。在這種一條龍式的結構下,單單鑽研技術是無法生存的,不管在選擇進貨的咖啡豆、烘培技巧的學習、下游商家的洽談以及業務的拓展都離不開與形形色色的人接觸。近幾年在與各種人打交道的過程中,學長重新意識到了解人、群體和社會的重要性,而也正是與各式的人相遇、互助這件事,貫穿了學長過往的生命故事。
與學長的訪談是非常特別的一次經驗,訪談地點是學長朋友的一間咖啡廳,抵達的方式甚至是由學長親自騎車載至現場。那是間小而精緻的咖啡廳,牆上掛滿著各式表張獎狀和評審感謝狀,顯見其朋友是為資歷豐富的咖啡業前輩。抵達時已近乎客滿,在點完餐點後便在吧檯前品嘗學長朋友招待的飲品並開始了訪談。訪談開始後不久便感受到學長是一位具有個人見解和看法的對象,在對過去自己人生經歷的剖析、對人社學生經常會出現的想法和對咖啡產業的觀察都是曾認真咀嚼過的議題。而學長的人生故事也非常具有其獨特色彩,生命中有許多關鍵他人和轉捩點,最終形成現在的面貌。
課業疲乏的升學路
在高中以前的求學階段,學長總是扮演著傳統意義上認真努力的好學生,不停補習和寫題本以取得更好的成績。這種心態源自家庭中的期待,雖然父母沒有極度要求學長的課業表現,但是明顯能感受到他們對學業和未來的重視,在無形中給予了許多壓力。另外雖然學長家中經濟條件並不差,但在就讀國小時便已感受到了階級差異,單從使用的文具便已開始相互競爭炫耀,加上學長從小便是一位較為好強和希望把事情做到最好的人,因此在這種家庭和學校環境下也將讀書看作當前最重要的事項。當時一周有六天都在補習,不停地在寫各種題目,各個版本的講義都寫過了,同時開始學習更高年級的教材。
在如此努力下,成績排名確實都保持在優異的水準上,不過許多年輕人常去的景點和從事的活動都是在大學後才第一次體驗,與他人生活稍顯單調,而在進入高中後繃緊的弦便開始疲乏了。到了高中,學長開始思索學歷至上主義是否真的是唯一的成功途徑,就算一路以第一名的身分不斷取得學位便真的是自己所期盼的未來嗎?帶著這樣的懷疑,高中時學長接觸到了一位老師,據他所述這位老師和過去遇到的老師非常不同,他不是一位只注重在課堂教學的老師,而是鼓勵學生多方探索嘗試學業以外的活動,兩人如今也保持著連絡。這種教學方針正和學長一拍即合,透過老師的引薦學長到了校內的昆蟲館,負責將館內的資料和文本轉譯成英文以及接待外國姊妹校的同學進行導覽,高中生活便有大半都專注在昆蟲館的工作。
備考大學那年,學長家中遭逢變故加上遇到教改,是非常混亂的一段時間,不過仍花費許多心力準備應考也拿到了一份自己還可以接受的成績。在大學選擇上,學長主要是依照自身的興趣抉擇,高中在準備各科目時便察覺到自己對社會科較感興趣。雖然高中時數理成績也不錯,但可能是源於對升學主義的思考和昆蟲館的經歷,學長認為沒有標準答案的社會科學或許才是符合自己理想的方向。至於為何會選擇交大人社則是因為當時仍在考慮理工專業,為了符合家中的期待因此進入以理工為強項的交大,以便將來有機會可以轉系或雙主修。
形塑個人色彩的人文社會學系
學長大學時在人社系選擇了文化產業學程就讀,當時一位目前已不再任職的老師勾起了他對文化產業的興趣。除了文化產業學程的課程之外,學長也修了系上其他領域的課程,畢業時系上所有老師的課已幾乎都曾選修過了。而學長自身也很投入在這些課程當中,讀完每周老師所分配的文本是基本,在上課時也會提出問題和老師討論希望能在對話中激發更多的想法和思考。他自認自己可能不會是系上最聰明或成績最好的學生,但是認真希望自己透過不斷的閱讀和對談培養自己的思維邏輯,對任何事物有自己的見解才是他所認為最重要的能力。系上的訓練結果不應該是一味的接受來自四面八方的論點,需要自己消化過後轉化成屬於自己的觀點,才能發展出有別於他人的獨到思考和主見。據學長所述,大學前兩三年對自己而言是種自我放逐,在脫離數不盡的考試後開始尋找自己的方向,一方面是種暫時的修養一方面是種個人探索。而學長也沒有最初便放棄理工的道路,當時有修了幾門資工系的課,不過經過一段時間後意識到資工不論是所學、步調、出路或課程安排都不是自己所期望的。
初見咖啡
除人社與資工的課程之外,另一個學長大學接觸的範疇便是目前的專職領域-咖啡。學長最初會接觸到咖啡的契機是有天正巧走到了清大的一間咖啡館,在這之前他從未喝過咖啡。第一次品嘗到咖啡的味道後便驚嘆於其味道和香氣,也因此和咖啡館老闆攀談意欲了解更多關於咖啡的知識,而學長較同齡老成的個性也令兩人相處得來。從此之後,學長便經常駐足於這家咖啡館,和老闆建立了友誼之餘也認識了一些職業咖啡師和選手。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後,學長開始有在咖啡產業深造的意願,在這期間一位店裡認識的專業選手提供了很多幫助,不只給予了技術層面上的教學,也讓他了解了產業現況和咖啡比賽的資訊。在不到一年刻苦的學習之後,便被前輩建議報考比賽,帶著嘗試看看的心態參加了全國性的職人賽當中,而他第一次的參賽經驗便在六十多位參賽者中脫穎而出,得到第六名的好成績。咖啡師比賽通常分為風味評分和技術評分,風味評分指在針對選手最終的成品咖啡進行檢驗,在味道的層面上給予對應成績,而技術評分則是比賽全程會有一位評審在旁為選手的操作進行檢測,在衛生、手法和最終咖啡液的量予以評分。檢討自己當時的表現,學長認為在技術評分太過疏忽了,不然有機會拿到更好的名次。回憶當時的生活,學長講述到當大家寒假回家過年和休息的時候,自己依然留在咖啡館練習,從早到晚都投入在技術的磨練上,每天都要喝下大量自己製作的咖啡成品。這當中便體現了學長強烈的堅持信念,將自己正在做的事做到最好的執著,對他而言事情將事情做到極致是自己的信念和習慣。
透過咖啡理解人們目標導向的不一致
比賽結束後,學長接觸到了交大校內的咖啡社,雖然沒有正式加入但是和社團內的成員會有來往。不過在一開始其實雙方相處的並不融洽,因為學長帶著自己練習和比賽的標準看待社團的活動,以專業度為最重要的考量點。然而社團成員其實多數只是想在活動中相互認識,透過咖啡為媒介和不同的人相識相處,是以興趣為主要的基準。因此學長堅持做到最好的性格便和社團性質相衝突,回想當時的自己確實有些剛愎自用,而這樣的性格到了大學尾端才有比較大的改善。學長漸漸的會開始意識到自己並不應該拿自己的標準看待所有人,每個人的目標都不相同,將同樣的價值觀強加在他人身上是不公平的。最終也學習到如何尊重個體的動機差異,不需要勉強他人,互相尊重才是最有益的相處方式。
大學的咖啡實務經驗
綜觀學長的大學生活,大部分時間都分配在課業和咖啡專業上,而光是這兩樣便已填滿了大學時的時間。為了同時顧好課業和咖啡,學長延後了一年時間畢業,讓自己有更多餘裕同時處理好所有事情。學長在大學時已開始嘗試將咖啡事業融入到校園之中,其中一個例子便是先前提到和校內咖啡社的聯絡,而另一個是將自己所烘的咖啡豆上架到臉書社團販售。售賣咖啡豆的經驗讓學長接觸到了學校裡各式的人們,有不停砍價的人、有質疑咖啡豆品質的人還有約好面交卻未出現的人。因此在畢業前學長便擁有了和不同類型的消費者溝通的經驗,他在訪談中提到,不論是這些買家、咖啡館認識的咖啡師們、同學和老師們都是大學生活很重要的一環。他說到可以把大學當成是一個平台,在上面會認識到形形色色的人,並且在出社會後可能就很難有這樣多元的社交網路了。
持續深耕於咖啡產業的畢業生活
大學畢業後學長便繼續在咖啡產業鑽研,首先到了連鎖咖啡廳做第一線人員,這份工作為學長累積了實際操作經驗也更了解台灣咖啡產業的概況。但是工作的地點非常遠,每天都要花兩個多小時通勤,更關鍵的點是工作缺少發展性。作為連鎖咖啡店的員工,製作咖啡的技術、數量和品質都不會為自己爭取到更高的待遇和職位。若一位咖啡師的表現遠遠優於其他同仁的話反倒會不利於門市商品的統一性,連鎖店與其追求更高的品質會更在意每一杯成品的一致性,因此每一位咖啡師就如同流水線上的工人一般,做著相同的產品也不需持續精進。最後經過一番考慮後這份工作持續了三個月便轉換跑道了,之後學長著手成立個人的咖啡品牌,一個人統包了整個一條龍的業務範圍。烘豆和沖泡等專業技術學長已潛心學習了四五年,除了在工作室挑豆、烘豆和包裝之外,目前主要的工作便是到處尋找合作商家,洽談商品的終端銷路,專注於業務的工作。然而擴展業務一直都不算是學長擅長的範疇,因此現在急需招攬可以承包業務的人才,以及建立品牌和形象的行銷人才,如此自己才能專注於商品的改良上。結合先前學長所提大學是和各種人建立聯繫的平台,如今對於人的重要性更為有感,一個人所能做到的事情非常有限,必須有各式的人才合作方能走得更遠。
身處在咖啡產業的反思
一人工作室最大的挑戰便是缺少品牌,而對咖啡產業有更多認識之後,學長對於品牌的效應越加有感。光是擁有一定的品牌形象,商家即會表現出信任並願意購買其商品。從零開始的個人品牌就算品質較高價錢更低也無法在第一印象贏過大品牌,需要花費更多時間說明和推銷自己產品的優勢。這時在心理上容易出現無力感,自己的產品客觀上較他人有更多優勢,但卻很難獲取他人的信任。講到此處,學長轉而說到人社的所學和做咖啡其實也有相通之處,學習各種方法理論和認識製作咖啡的技術和工具一樣,需要先對整套體系的架構和標準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客觀的審視自己或環境的狀態。最後進而在應對不同的情況時套用不同的標準和視角,對於事物才得以有更清楚的輪廓,理論應該應用於實際生活當中,兩者去做連結後方能更了解背後的邏輯脈絡。
“上圖為學長產品包裝樣品”
結語
人社所學多是在人生觀的部分為學長提供幫助,尤其是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以學長的故事而言,從最初的高中老師到後來的咖啡店老闆和職業選手都為他的人生帶來很大轉變。和各種人互動是學長在不同人生階段都在面對的課題,就現在來說人社的訓練能讓他更好的探悉咖啡產業的同行、廠商和結構。最後針對人社系學弟妹的建議學長首先講述到他的經歷可能較為特殊,選擇咖啡業又自己出來經營實屬罕見,自己的故事或許很難有具體能參考的。但他鼓勵學弟妹好好思考你想過什麼樣子,並且好好的對待每一天,有任何想做的事便去嘗試,和經驗者聊聊看、做調查,就算沒有前人經驗也無妨。大學是人生的一個中繼站,最大的收穫是重新的去思考定義自己跟社會之間的關係,培養自己更為獨特且飽滿的人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