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畢業學生的形跡與動態
設計資產管理師
設計資產管理英文原名Design assets management,廣義上的工作內容是標記、更新各種設計資產,可能包括圖片、文件、字體、顏色、模板等素材,確保資產在內部系統上的正確性,能夠讓跨部門團隊快速搜索和共享,從而提高團隊的工作效率,並確保產品的一致性。
而學姊個人的工作內容主要是負責與包裝設計師,包裝工程師以及設計端、出貨端專案經理對接,透過跨團隊的溝通協調,確保產品包裝能夠符合原料、製造與銷售的各個階段標準,並忠實呈現正確的視覺設計和產品資訊以維持公司產品的統一和穩定。一個產品的背後是由許多不同團隊合作達成的成果,可以把這份工作想像成餐廳服務生,需要不斷和客人(出貨端)與廚師(設計端)確認需求並溝通協調,例如討論樣式和安排日程等。雖然此職位不需要具備設計能力,但考驗的是需求溝通與資源調度等軟實力。
此次訪談過程學姊所帶給人的感覺活潑好相處,在聊天過程中感受的到她的幽默感,整個訪談進行的輕鬆且順利。興許這樣的特質正是來自從大學時期便開始漸漸培養出來的,不論是大學或目前職場學姊都有與各式各樣的人相處的經驗,整體給人一種自由大方的氛圍。在談論職涯和未來規劃的層面上,更是展現出了與自身家庭環境不同的自信與從容,這些複雜的成因將在本文後續逐步爬梳與呈現。
追逐理想卻不拋棄現實的抉擇
高中時的學姊基於興趣而選擇文組,這樣的決定讓她的家人也感到意外,過去她在各科的表現都未有太大偏差且都具有中上水準,性向測驗的結果也顯示每個科別都是可以考慮的。對於學姊的家庭條件而言,她們的經濟條件並不優渥,目前也仍在償還學貸,因此認為理組能在未來對應到較高薪工作的父母來說,早已預設她會選擇理組。雖然一開始家裡表示不理解,但隨著不斷的討論溝通他們注意到學姊展現出的對文組的熱情,外加一直以來學姊對父母而言便不是一個需要擔心的孩子,最終仍舊支持了這個決定。學姊回想當時的情況,表示自己也不明白當初怎麼會這麼有勇氣和信心,對於文組的所學和出路都不甚了解,便直接一股腦地投身進去。當時的想法主要是認為自己就算在不被看好的領域也依然能做出一番成就,在理想上的考量大於物質上的考量,而在大學選擇校系時也同樣是依照此脈絡。學姊校系選擇的主要考量有三點,興趣、校名和位於新竹。第一點興趣和選文組時的判斷相同,相信自己能夠在喜歡的領域中獲得更好的表現,而在大學前學姊便有接觸到人類學書籍,對田野工作產生了興趣,除此之外也想更深入了解文化產業、傳播領域。第二點學姊則是先就當年聽到的一句話起頭:「理組選系,文組選校。」考量到家裡的經濟狀況,學姊也明白最低限度的物質需求的必要性,科系已照自身所願,在學校的挑選上便希望盡可能的是國立名校,如此也能令家裡人放心。最後身為新竹人的學姊,認為就讀新竹的大學繼續留在新竹是一個更加適合自己的方式,離家近之外也對周遭環境比較熟悉,或許主要是想和家中保持更高程度的連結。於是最終結合這三點考量因素和自身的成績,決定進入同時開設人類學和文化產業課程的新竹交大人文社會學系。
不斷嘗試以及多領域探索
大學期間,學姐涉足了跨域課程、社團活動和出國交換,可以說是在本系課程外也非常活躍。依學姐所述,雖然剛進入人社系時發現課程所學並未如先前想的有趣,也對於自身的定位和未來的方向感到迷惘,但是不曾有過轉校或轉系的念頭。其一是她對系上的老師深有好感同時相信未來能從系上的課汲取到更多養分,其二是正是系上不過度繁重的課業壓力使她能夠在各方面探索。就系上的課程而言,學姊認為自己對人類學最感興趣,尤其是田野研究的層面。曾經修過一門系上田野研究的課程需要練習撰寫田野筆記,每次完成一份筆記便要在全班同學的面前朗讀,透過這樣的方式迅速了解到自身寫作和研究的不足,也能和同學相互討論交流。學姐說到這門課提升了她書寫能力和對田野研究框架的深刻認識,這些經驗都逐漸內化在未來派上用場。此外,學姐也參與了中華電信基金會的蹲點台灣計畫,實際投入田野工作當中。此計畫學姐與另一位同學到了花蓮阿美族部落進行為期兩周的田野調查,整個過程遭遇許多坎坷,先是環境因素導致朋友蕁麻疹發作,後是歷經不少性別、城鄉、原漢文化衝擊。不過此次的經驗也讓她意識到一個部落並非只是一個群體長期生活的區域,例如她探訪的阿美族部落就可能會有閩南、客家或外省等各種不同族群。而原住民自身也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群體,存在不同的協會或委員會相互角力爭取有限的資源。這便能延伸到工作職場的場域上,一間公司也可能會有不同部門間的競爭關係,觀察不同團體的需求、目標與行為是有助於職場發展的軟實力,同樣是人類學所能夠訓練出的視野與能力,而這也同樣能活用在生活上需要與人交際的各個地方。
在社團活動的部分,學姐曾擔任過去社會企業創思社的幹部,在這裡會有不同的課程和專案在執行,從中可以學習到團隊協作和創新思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出融合商業模式及社會關懷的社會企業思維。除社團活動之外,學姐也涉足許多商業競賽,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曾提出以提升台灣國產木材自有率為核心意識的社會議題商業競賽。台灣對於森林的主流看法是要避免砍伐而達到保育的效果,但是其實已有研究證實適度的疏伐能改進樹林密度,增加林內光照,促進地被植物分解與林床繁盛,提升林地生物多樣性及水土保持能力。透過與森林系教授的討論得知到更多關於台灣自然保育活動的脈絡與行動,從而提出更有利於環境且能實際施行的方針,更清楚剖析一個議題的步驟和方式。而競賽的團隊是由各地學生所共同組織的,因此隊伍的組成可能會有各種不同科系與背景的人,經過不停的溝通以及相互學習也觀察到為同一目的可能存在不一樣的切入點,採納各式特質的個體所提出的意見才能達到最佳的團隊效果。
嘗試將所學應用,人社與傳科的結合
在敘述選擇大學的考量一段中曾提及,學姊在文化產業和傳播領域都有興趣探索,於是進入人社系後也不只修讀系上專業,也額外跨域傳播科技學程。她發現人社系扎實的社科理論基礎在學習傳科知識上有很大助益,因為傳播學在社會科學中視新學門,許多理論是建立在社會學和心理學的基礎上,探討資訊傳遞的效果。而不同傳播渠道與策略的背後是研究社群的運作、人與人的互動以及個體會如何受到影響等,這些都是人社所學會涵蓋到的面向。在大學階段,學姊不斷思考該如何將自己的所學變現,雖並非執著於追求金錢,但就先前所述學姊的家庭情況以及對社會企業的省思都使她了解到最低物質需求的必要性。最終找到了兩個大致的方向可以嘗試,第一便是社會企業而第二則是使用者研究,社會企業方面學姊一直都有在了解甚至有加入社團實際參與,而使用者研究則結合了人社和傳科的內容。
人機互動(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中常見的兩種工作範疇為UI(使用者介面)和 UX(使用者體驗)。UI 全稱為 User Interface,主要關注使用者看到和互動的視覺元素。UI 的重點在於設計的美學與功能性,目的是提供一個直觀且吸引人的界面,讓使用者可以順利完成操作。UX 全稱為 User Experience,則更關注使用者在整個使用過程中的感受和反應。UX 強調根據使用者的需求和習慣來設計產品,不僅限於數位產品,還應用於實體產品的開發,UX 的目標是創造一個有價值的體驗。UI 和 UX 兩者是相輔相成的。UI 設計師負責將 UX 設計師所規劃的整體體驗轉化為具體的視覺界面,共同致力於提高使用者滿意度。照此定義,UI較偏向傳科專業,專精於使用者視覺的注意力和對圖像喜好。UX則較偏向人社領域,研究使用者的習慣和群體對產品的體驗與想法,也經常借鑒人類學研究方法,如參與觀察、深度訪談等質性分析研究人,是個圍繞著人類行為研究的學科。結合人社與傳科的兩種專長,學姊對使用者經驗研究有了更多的省思,將此職業走向設為可以考慮的目標之一。
大四時,學姊到了中國進行交換,她所選擇的專業是社會學,在修讀社會學之外還發現了該校有博物館學系。由於對文化產業的興趣,同樣想更多地了解博物館和展覽等專業層面,於是也有選修許多博物館學系的課程。在學習博物館學的途中學姊也漸漸對此感到興趣,同時開始思考該領域能向外發展的可能性,最終歸納出三個可以發展的方向。一是在私人的美術館或博物館任職、二是在公家博物館擔任正職公務員、三是在博物館擔任約聘制的職員。但第一點的美術館或博物館規模可能較小,發展較受到侷限。第二點則需考取公務員,接連的準備和考試並非學姊所期望的生活模式,且暫時也看不到這麼做的必要性。而第三點則是顯而易見的不穩定性,隨不穩定的工作而來的會是較沒有保障的經濟與生活條件。總之,在不斷思考與反芻後選擇暫時先將此擱置,慢慢探索與思考適合自己的未來。待在中國的時間,學姊已開始尋找各種的工作機會,據她回憶,這個階段的自己非常不懂得如何推銷自己,雖擁有豐富的經歷但在找工作的路上不停受挫,也不想找和人社完全無關的工作,因此在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以及參考周圍同學的職涯規劃後,開始有了繼續進修的想法。最後在申請博物館學研究所向策展工作發展,還是繼續積攢使用者經驗研究知識,選擇了後者往傳播所深造,最後由於大學時就有跨域傳科的經驗且本身豐富的學習經歷而順利錄取了。
研究所、實習與反思
在研究所階段,除了繼續鑽研使用者研究的專業以外,學姊也投身到非營利組織暑期實習當中。回想起那段日子,學姊提到自己仍非常喜歡當時的工作內容,在文化保存的領域摸索、與各個百貨單位接洽合作事宜以及親身體驗各種手工藝品的製作,甚至曾動念想直接休學在此組織擔任正職人員延續投身文化產業的未竟之志。不過當時的生活對自己而言實在太過忙碌,每日下班回家後便支撐不住倒頭就睡,工作雖充實有趣但負擔也非常大。此外這個產業的薪資並不優渥,在考量到經濟條件的情況下便決定繼續完成研究所學位。經過學術訓練與業界經驗,學姊對於自身的能力也越來越有把握,更懂得如何表達自身的優勢和經歷。在研究所畢業開始尋找工作後,正好有間外商公司發掘到學姊的履歷並表示對其使用者經驗研究,專案管理的經歷感興趣,而這也正是學姊的第一份工作-設計資產管理師。
職場人文思維和不曾終止的摸索未來
如文初所述,設計資產管理師控管產品的最終設計呈現,需要在各個單位組織之間不斷協調與溝通,因此同理各職位需求並達成共識、解決問題至關重要。學姊便提到Workplace Insight的概念,這種能夠洞察職場上人和環境交互作用的能力,她認為可以藉由田野的經驗來累積。例如大學時期在各式參與觀察中,經常在各式場域透過與不同族群、階級、立場的人相處的我們,相較於其他學科背景的人們,更不容易被先入為主的想法侷限,也更具備同理心面對異己。擁有開放心態的同時,加上社會科學扎實訓練的批判思考,很適合應用在需要大量溝通、釐清問題的設計資產管理職位上。因為這份工作嚴格意義上也並沒有對應到的科系,主要是參考應徵者的經歷錄取,而正好學姊從在人類學、使用者經驗研究中,獲得的換位思考和專案管理等軟實力能對應到這份要求。目前學姊一天大致的行程是早上先檢視當前團隊與各部門的工作進度,檢查與控管最新版本包裝設計檔,下午則是確保各單位間的訊息聯絡順暢以及產品設計順利,偶爾和外國設計師開會研議相關事務。工作日已不再需要到公司上班,主要都為居家工作,是為非常彈性的工作型態。不過因為現今外商公司為管理人力成本習慣使用約聘制雇傭員工,因此學姊也不斷地再考慮轉換跑道,希望找到更具保障和穩定性的工作。
結語
大學的時候除了培養對「人」的觀察能力外,學姊另建議學弟妹可以認真咀嚼課堂上的英文文本,一方面是訓練自身的英文能力,此能力在未來職場上會帶來很大幫助,尤其學姊任職於外商公司,因此對英文能力的需求也會更高。另一方面,課上的文本不論是中文還是英文,皆是不同作者精雕細琢後撰寫的內容,針對邏輯思考和知識的儲備都非常受用。對於學弟妹廣泛性的建議學姊認為應趁大學四年多探索各種可能性,畢竟世界趨勢變動很快,讓自己在最沒有時間壓力與成本的時間多方嘗試。雖然人社的專業知識不一定能在工作上直接應用,但學到的軟實力基本上卻是各工作都通用,也提醒學弟妹不要太小看自己。若是暫時沒有方向可以先思考未來工作的輪廓以及自己所想要的條件,稍微將之列舉出來便大概能了解自己未來會想要成為什麼樣的模樣,就可以以此為終點開始構思過程中該以什麼樣的方式走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