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畢業學生的形跡與動態
本篇文章係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畢業學生的動態調查,亦為撰文者的畢業製作。就讀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以下簡稱本系)時,發現包括自身與周遭許多同學皆對本系所學與未來職涯方向感到迷惘,嘗試轉系、跨域、參加社團和其他學生競賽以設法彌補這份不確定感。當面對他人詢問本系的專業能力與未來出路時,僅能以過去耳聞的學長姐經歷來作回應,然對本系過去畢業學生的走向並沒有清楚的認知。
人社畢業學生的軌跡與動態
本研究將以「人社畢業學生的軌跡與動態」為題,結構性地探討本系畢業學生的動態與現況,為未來本系學生在思考自身未來方向時提供參考,也同時令外界更認識本系專業的學習成果與職涯出路。本研究利用量性的問卷調查與質性的深度訪談,同時蒐集具有廣度與深度的研究資料,供後續瞭解本系整體畢業學生的動態趨勢以及個人的單一經歷和對本系所學、能力與出路的思考。
問卷調查
本研究問卷設計參考教育部畢業流向調查公版問卷題目並經過五位學生試測與三位老師個別討論,透過email與Facebook社團寄出問卷表單,前者共寄至519位畢業生 (包含休學、轉學、轉系等畢業學生),後者共有485位成員。最終回收95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約為19%。
訪談
本研究的訪談對象係95份問卷填答者的其中6位願意接受訪談者,訪談地點皆為台北與新竹地區,訪談時間分布在2024年7至9月份。訪談流程為寄信邀請與確認訪談時間地點,訪談當天首先簽屬訪談同意書,確認了解自身權利和訪談目的與用途,而過程中會全程錄音紀錄。訪談結束後將錄音檔製成逐字稿進而撰寫成獨立報導,完成報導後會將內容寄給受訪者確認,最終將報導上架到網站呈現。
研究限制:
一、抽樣偏差
本研究不論是量化問卷或是質化訪談都具有抽樣偏差的限制。問卷調查可能會有填答者經常性月收入、學習經歷和工作與生活滿意度較實際平均更高、更豐富的現象,對生活較滿意的人更有機會填寫問卷。而訪談對象的工作型態也大多較為彈性,可以自由接案或選擇工作時間,少有朝九晚五的工作類型。正是由於此類工作形式才更可能接受本研究訪談,與問卷調查相同,對生活更滿意的人較有可能接受訪談,尤其在訪談的部份此現象可能更明顯。因此本研究無法精準呈現本系確切的畢業流向,僅以局部的個案提供方向性的參考。
二、缺乏可類推性
本研究問卷調查雖是以量來呈現最多數人社畢業學生的動態為目標,但受限於抽樣偏差的限制終歸無法展現全體畢業學生的動態。而訪談個案也各自有其截然不同的經歷,這些個別的問卷結果和人生故事無法套用在任何個體之上,因為所有人都有其獨特的成長背景、人格特質和價值觀等差異,本研究結果並不具備可類推性,僅希望如傳記或故事般有某些內容與情節能為讀者的未來方向提供一些思考。
三、樣本數不夠充足
本系所提供的畢業生資料共有519位,而填寫問卷者僅有95位,接受訪談者為95位中的6位。由此可知,本研究的樣本數並不充足,也因此造成上述抽樣偏差與缺乏可類推性的研究限制。
四、受訪者的敘事偏差
此一研究限制更容易出現在質性訪談的部分,受訪者在接受訪談時可能會選擇特定的故事或經歷講述,選擇背後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為認為相對重要、希望表現自己好的一面或遺忘,而也不需繼續探究其原因。應尊重受訪者所選擇的敘述,這些選擇也正是受訪者的價值觀展現,雖筆者並不認為本研究受訪者具選擇性敘事的傾向,但讀者仍需了解到訪談的限制。
五、研究受研究者個人因素影響
本研究皆由一人發想到完成,可知研究的各個部分都帶有研究者本身的選擇和判斷。不論是問卷內容的構想、半結構式訪綱的設計或是訪談過程的提問都會受到研究者本身的影響。雖問卷和訪綱有經過五位同學的試測和三位老師的效度測試,盡量避免研究者影響到研究結果,但讀者仍需了解研究在客觀性上的侷限。
六、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或改善
未來若要進一步使研究結果與真實畢業生情況相符的話首先需盡可能地提高樣本數,除了增加過往畢業生的問卷填答率和訪談個案之外,也能透過繼續追蹤未來本系學生的畢業動態了解畢業流向趨勢的改變。此外,若將問卷調查結果進行題項之間的交叉分析也能更了解畢業學生的真實情形,能看出各題項間關係相關性的橫斷結果以及隨時間不同而產生題項的趨勢差異的縱貫結果。
研究者個人個人統整心得
✓ 人社學生趨勢觀察
✓ 給未來人社學弟妹的話